生態安全緩沖區是指生態空間中具有消納、降解和凈化環境污染,抵御、緩解和降低生態影響的過渡地帶,具有涵養水源、維護生物多樣性、穩定生態系統與碳中和等多種功能。近年來,江蘇省持續推進生態安全緩沖區建設,通過在太湖、長江、京杭大運河等重點流域建設人工濕地、郊野公園等,因地制宜構建生態屏障,保護重要敏感水體生態安全。
日前,江蘇省財政廳、生態環境廳公布2021年省生態安全緩沖區示范項目獎補名單,南京市市政設計研究院設計的運河宿遷港水生態處理項目成功入選。
運河宿遷港水生態處理項目總投資約5.7億元,建設內容包括污水處理廠、生態濕地及配套管網,其中污水處理廠設計規模9萬噸/天,生態濕地設計規模12萬噸/天(另外3萬噸/天來自洋北鎮污水處理廠)。
項目通過污水生物處理+深度處理+活性焦強化預處理+生態濕地提質緩沖,使工業廢水得到層層凈化,最終穩定達到地表IV類水標準后全部回用于企業生產用水,年節約用水量約4380萬m3。
項目踐行污水資源化利用和生態安全緩沖理念,實現工業園區廢水零排放和區域生態屏障構建雙目標,為尾水生態化處理和資源化循環利用提供了典型示范。
生態濕地緩沖區建設面積493畝,采用“曝氣生態塘+淺水表流濕地+新型多介質潛流濕地+水生植物塘”工藝。通過恢復大面積濕生植物和水生植物,設置多功能強化凈化填料,構建濕地植物-動物-微生物生態系統,大幅度削減水體污染物,出水水質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(河道)。通過梯級濕地系統凈化,實現尾水向地表水、生態水轉化,出水回用于運河宿遷港產業園工業用水和熱電廠循環冷卻水,正常工況下實現尾水****回用,有效保護了京杭大運河、古黃河等重要敏感區水生態安全。
近年來,南京市政院踐行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和“高質量發展”理念,承擔濕地項目60余項,工程總投資超100億元。通過不斷創新,完成課題研究20余項,參編規范標準10余項,形成污水深度處理及資源化利用、復合人工濕地、河湖生態系統構建等核心技術產品30余項。未來,我院將憑借在水生態治理與修復方面的專業優勢,進一步拓展生態安全緩沖區及幸福河湖建設業務,為各地重要流域生態安全保障和生物多樣性恢復提供優質方案。